做语文教育永远的“Fans”
1997年9月,踏着自己恩师走过的路,怀着对教育事业无尚的憧憬,年仅19岁的我便走上了三尺讲台,从第一次拿起教科书那一刻起,就与语文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深深地爱上了“语文”这两个字。富有生命力的“语文”二字,就像有磁力似的,时时刻刻吸引着我不断向它靠近,执着为它努力,一路与它同行。虽然途中有过艰辛,有过退缩,但最终还是硕果累累,它让我累并快乐着。
第一次上公开课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虽然在师范学校上学时实习过,但毕竟我学习的是幼师专业,是在幼儿园实习的,所以当拿起小学语文课本那一刹那,心里还是虚的,一点底气也没有,更何况下面还坐着好几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呢!好在当时年轻气盛,课前做了充分准备,把学校发的名师教案背得滚瓜烂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节公开课上,我娓娓背来,一点差错也没有,听课的老师们都说:“这个年轻人心理素质不错,普通话很标准,记忆力强,有前途!”听了这样的话,当时的我激动了好久,觉得自己的第一次公开课很成功,可如果现在再让我去仔细推敲这些评价,恐怕再也找不回当初那份激动的感觉了。
第一次参加教学大赛后,我信心满满。那是当时的干汊河镇教育办公室组织的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校长推荐我去参加,也许初生牛犊真的不怕虎吧,我想都没想,一口就答应了。为了这次大赛,我又做了充分的准备,不过这次可不是背教案了,而是在参考教案的基础上加上了我自己的设计。清楚地记得我当时选的课文是人教版的《我爱故乡的杨梅》,当我用自制的明胶片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杨梅果的颜色从浅到深的变化时,孩子们瞪大了双眼,听课老师也给我送来了热烈的掌声,我获得了干汊河镇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这次大赛让我明白,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
第一次走进县城学校,我大开眼界。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努力,让我终于有机会代表干汊河镇去参加舒城县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就在抽好课题写好教案后,评委会发出通知,最好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天啊,多媒体是什么啊?对于农村小学老师来说,甭说多媒体了,连电脑都没摸过,哪会制作课件?不服输的我心想:一定要学会这项教学技能,不仅仅是为了这次比赛,更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我连夜又去拜访了一位精通电脑又会制作课件的老师,用大半夜的功夫学会了操作电脑,并制作了几张极其简单的课件。第二天,我成功地上完了《九色鹿》一课,系统有序的课堂设计,轻松熟练的电脑操作,富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都成为了我这节课的亮点,毫无疑问,我获得了舒城县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第一次亲历市级大赛,全面提升了我的综合素质。那是2007年,六安市举行第三届“教坛新星”选拔赛,得知这一消息,我很兴奋,这是一次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啊!可那时孩子太小,家里人都说照顾好孩子就行了,参加什么大赛!我真的不愿意失去这次宝贵的机会,和家人沟通好后,我毅然报了名。这次大赛历时两个多月,前后经过六轮角逐,我也记不清自己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写教案,说课,制作课件,演讲……我闯过了一关又一关,当拿到鲜艳的“教坛新星”证书时,内心可谓是百感交集,结果让人兴奋,但过程太过艰辛。
第一次做评委,我博采众家之长。那一次,县里又举行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我又一次参加了,不过这次我可不是参赛选手哦,而是应邀担任评委,这又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当时我为自己的幸运幸福了好久。参赛选手们个个都很优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擅写,有的擅画,有的擅说……我对每一位选手的表现都做了认真记录,回家后做了系统整理,直到如今我还保存着,并经常拿出来翻阅。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是提升自己的一大捷径。
今年暑假,我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离开我原先的工作单位——干汊河中心小学,回到了我的母校——绕山小学。我的母校是一所不起眼的村小,全校只有60多名学生,在我去之前,最年轻的老师也五十多岁了。得知我要回母校的消息,好友们都问我是不是脑子出毛病了,我没有作过多的解释,只是笑了笑,而我内心却坚信我的选择是对的,村里的孩子们更需要我。来到母校,除了担任负责人以外,我依然拿起了我心爱的语文教科书,和我一年级的娃娃们一起,畅享语文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更让我兴奋的是,现在我能把更多新的教学理念传递给我的同事们,把我对语文的爱分享给农村的娃娃们。看到孩子们被我的语文课深深吸引,那才是我最大的幸福,那时才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新的起点,新的高度,无论在哪里,我都立志做一辈子语文老师,做一名专业的、幸福的语文老师,永远追随语文教育,做语文教育最忠实的“Fans”!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