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研读三得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研读三得

2013年06月08日 09:41:05 来源:舒城县干汊河中心校 访问量:659

逼近规律   贴近实际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研读三得

        

安徽省六安市教学研究室 严仍江

安徽省六安市城北小学 郭立琴

 

201112月教育部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研读这部凝聚无数专家学者和一线广大教师心血和智慧的厚重文本,倍感欣喜,收获良多。总体感觉:一是内容更加充实。新版课标变厚了,由原来的29页变为80页,内容有了大篇幅增加,显得更加厚实。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使得课标文本结构显得更加完善,化随意为规范,增强了课标的科学感。二是同中有异。虽然总体结构没有变化,仍由“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四个部分组成,但在每部分中内容都有变化,或是增删,或是修改,或是顺序调整,全篇修改点多达200余处。虽然课程标准体现的基本理念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在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与操作上都有明显调整,从内容到形式变得更加合理、科学。三是文字表述更加简明准确。文本中对概念的阐释更加准确全面具体,减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可操作性。总之,通过吸收十余年来课改和教材实验的成果经验,吸取方方面面好的意见建议,修订后的课标更加逼近语文课程的本真、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因而更加有利于指导语文课程深度改革和教材教法深入实验,更好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实验稿课标相比较,新版语文课标在以下三个方面给我们初步触动和指引。

 

之一:全面、准确、明确的表述,反映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广

 

对于问题不敢说,或说不清、道不明,讲不全,主要源于对问题认识不清、不透,把握不准。众所周知,始于世纪之交的新一轮基础教课程改革,由于学科课程理论和相关政策等准备相对不足,对许多问题认识不清,实验稿课标是在带着困惑、疑虑,甚至较强争议的情势下“带病”出台的,因而从它问世开始,始终遭到强烈的质疑,其“标准性”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地方,遭受诸多挑战和不同折扣。许多地方概念不清或表述模糊是实验稿课标较明显的硬伤。例如,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里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看来,显然那时对“语文”与“语言文字”和“语文课程”没有清晰认识,无法厘清,混为一谈。例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致力点,语文课程应该怎样确定?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其要素都作为致力点呢,还是以其中最具学科特性的根本特点为致力点?从中可见当初我们对“语文素养”和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根本任务认识不清。再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关于对“语文素养”阐释,可归纳为以下几条: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恰当地说应为“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还算不算是语文素养中的要义?……

新版课标尽可能对多年来新课程实验探究的最新认识、最好做法和合理建议进行梳理、筛选、提炼,写进课标,发展、提升课标,使之更加符合规律,切合实际。

一、力求表述正确。对于表述失当,甚至错误的,改正之。如,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之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正之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学段目标与内容”关于默读的具体要求中将“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从第一学段调至第二学段,使“默读”的此点要求更加合乎学生学习实际和规律……

二、力求表述全面。对于表述不全面,有重要遗漏的,周全之。对于“语文素养”的要点列举,补充“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程“总目标和内容”第1点“价值观培养” 目标中,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正确的世界观”充实进去。在第10点“学习资源和途径选择”目标中,恰当补充“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写作目标中增加“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对写作乃至学校语文教学要求的重要补充、提示和完善。对于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求怎么理解,实验稿课标没有明确阐释,大家莫衷一是。新版课标有恰当规定: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三、力求表述具体。对于表述过于概括、笼统的,使人难以理解和操作的,清晰之。对于阅读能力总目标,增加“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使此目标更加直观明确,易于理解和操作。写作目标,实验稿课标有表述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和把握?很含糊,不具体。修订版课标修改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很是具体。在各学段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在具体的训练项目上实验稿对不同年级段只笼统要求,不做重点提示(或许当时难以说清),使人茫然失措,无所适从。新版则尽力具体之。如,关于“精读的评价”,实验稿只提出总的规定要求:“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具体到年级段该怎样把握?恐怕绝大多教师都是一头雾水。现在新版具体化为:“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关于语法修辞知识,原版在教学建议里只有寥寥两行字,在阅读评价里只有半行简短的一句话。新版则在教学建议里不仅在阅读教学建议中谈到,而且在这一部分里还专门单列一点,用两大段文字来例举语文知识类型,点拨教学目的和策略,交代 注意事项。在评价里对语法修辞知识的考察表述极为精当,变实验稿“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而为“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言下之意不作为考试内容的仅是其术语而已。如何教?如何评价?新版课标为我们廓清了方向……

从新版对于实验稿课标的诸多表述变化中,我们读到了语文课程探索的艰辛,读出了许多语文问题的新认识,加深了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理解,更加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操作的策略与方法,坚定了深化小语课改实验的信心。

 

之二: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行,体现时代特征

 

打开新版课程标准,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生活意味扑面而来。新版课标将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置于现代社会大背景中,从宏观角度考量时代和生活对其要求和规定,从而提出更为科学的理念、观点,作出更为合理的要求、安排。融入时代和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新规定是新版课标一大亮点。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涵盖了学校德育的最基本内容,具有普适性。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语文学科自然被包含其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作为德育的核心、作为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和语文教育的德育目标,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加强德育的新要求。新版课标全篇充分体现了这种德育新要求。

1、规定存在的必然性。在语文课程的地位与性质的阐述中,增加“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人文性”方面的应有之义和根本要求,不是外在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2、提出明确要求。在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中,新增文字规定和要求:“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氏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如此进一步完善了语文学科的德育体系,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中的德育目标、内容、任务和要求等。

3、给出策略和方法。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求,科学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任务,新版课标从语言文字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指明科学的教学途径和方法要点。首先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课上的德育要避免说教,寓教育于听说读写训练之中,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是重视读书:“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多读书、读好书,良好的思想品质才能很好养成。再次是评价促进。“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坚持全面评价才能引导师生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检测出学生思想品质发展水平和质量,以便及时改进、完善教学,全面落实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程要求。

二、体现能力为重

新版课标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坚持能力为重”的要求,以期更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国家从民族伟大复兴远大愿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规定,也是我们在对语文教育多年实践进行深刻反思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和宝贵经验,充分体现社会和语文课程的时代特征。

——新版课标在前言的导言中,开篇即将语文课程定位在“能力”上,为后面的论述、要求、安排奠定基调,课标通篇沉浸在“能力”的场中。首先,在阐述语言文字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时,突出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不是静态的语言文字知识。告诉我们: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活跃的是它的运用,社会发展对语言文字提出新要求、新挑战的还是它的运用。其次,旗帜鲜明地将语文课程的致力点紧扣到“能力”头上,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大而模糊。为我们明确指出,在语文素养众多要素中,能够作为致力点的不是别的,应该且必须是“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性质中,新增的文字句句都在围绕“能力”二字展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指出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教学活动中,重点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换言之,偏离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就无法确保,也就失去了语文的特性。“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指出在语文课程学习中,交流沟通也好,吸收优秀文化也好,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也好,直至促进自身精神成长,都是要通过“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来实现,不难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得以实现和体现的。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进一步强调“能力”,并指引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一改实验稿课标“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认识的不到位,指出语文课程不是带有很强的实践性,而根本就是完完全全的实践性课程,实践性是它的特质之一,特别强调的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一改实验稿课标“应该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认识的模糊,指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就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专门增加一条:“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要求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培养基本途径,贯串整个课程,贯彻到教学全过程。

——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部分,进一步强化能力要求,落实能力培养任务。如增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进一步贯彻了“能力为重”思想。

三、吸收新成果

新版课标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开放视野,兼容并包,不仅注重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而且注重吸收社会和科学发展,特别是语言文字和语文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来完善课标,使之更具时代感,更加符合规律和实际。

1、全面吸收语文学科研究新成果。

——关于语言文字性质的新认识。实验稿课标有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版课标改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之于前者有三点变化:一是将“语文”改为“语言文字”,将性质定位于语文课程研究的基石——“语言文字”上,更显准确(为“工具”和“载体”的是“语言文字”,而不是“语文”)和必要(弄清“语文课程”的前提须要弄清“语言文字”);二是这里的“工具”和“载体”是人类的,而非其他。正因如此,作为人类的“工具”和“载体”,它是有生命的、有内涵的,不是机械、呆滞、刻板、僵硬的,否则语言文字就不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将语言文字补称为“信息载体”,告诉我们“语言文字”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凝固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品质、信仰和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信息,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而语言文字不是苍白的,而是有着丰厚的人文、自然和科学等内涵。

——关于语文课程的新认识。首先将其致力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为核心,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认识更加准确、正确、明确。其次,将语文课程的作用顺承对语言文字的新认识,增加了“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使我们对语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关于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的新认识。在目标内容方面,课标修订得更加明确、准确,具有层次性。如在“课程总目标与内容”中,将 过去“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限定为“初步”,将过去“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下调为“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将“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从第一学段调至第二学段,将书写汉字的数量从第一二学段调减400个到第三学段等,都更加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方面,既强调三维目标之间的综合,又强调听说读写诸内容之间的整合,又强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强调“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同时,新版课标对各学段不同的内容方面,根据新的研究成果,明确给出教学和评价的重难点,这是实验稿课标所不具备或难以达到的。

2、大力吸收科学技术发展新成果。

修订版课标多处增加文字内容,注重吸收现代科技发展新成果,来完善课标,促进语文课程改革。课标文本所增附的两个字表,本身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统计整理而成。这一科技成果不仅进一步完善了课标的结构,更为教材的编写、识字、写字教学及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对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教学将发挥巨大作用。除此之外,新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中,新添文字7处之多,对教学、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直接或间接提出相关要求,以提高达成课程目标的效率。其表述有:“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作为学校和教师,从中可见科学技术成果之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性,启迪我们要创造环境、条件和氛围,利用现代技术优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如上网阅读、查找资料,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展示等……

    将时代和社会发展新成果及时吸收到课程标准中来,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写进课标,这是作为与时代和社会同行、密不可分的人文学科的语文内在和外在必然要求。

 

之三:重视写字,改进写字教学,以期强基固本

 

重视学生写字,改进和加强写字教学,是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亮点之一。在充分调查研究、总结十余年语文课改实验、特别是识字写字教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课标修订组专家遵循规律,在实验稿课标各学段目标和内容、教学实施建议、评价建议和附录中共进行了20余处增删修改。课标中有关写字内容的篇幅增加约两倍(不含附件中增加的两个字表及表前说明),对写字和写字教学的重要性的表述、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实施和操作的安排等,都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母语特点、不同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符合汉语言教学规律,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和写字水平,为语文教学和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强基固本。如此修订,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能力为重”要求,便于更好落实修订版课标本身新所倡导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理念。较之实验稿课标,新版课标在写字方面的主要变化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地位进一步提高

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定位,前后两个版本分别是这么阐述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对比中不难看出有两点变化:

一是范围拓展。将识字、写字的地位,由第一学段“法”定到整个义务教育的四个学段,并被赋予重要地位。在第一学段它们是教学重点,是最重要的,是教学中必须集中力量突破和拿下的“主阵地”,主阵地拿不下战斗就是失败;到了二三四段,不是可有可无或是点缀,而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必须拿下的“重要山头”,重要山头未拿下,战斗没有结束,不算全胜。写字教学在初中都是重要教学内容,况乎小学!这样定位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提高对写字和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纠正小学只在低年级重视写字,但从中年级到高年级逐步不重视学生写字、不重视写字教学、有写无教、放任自流的不良倾向。同时,也有利于减轻低年级学生的写字负担。写好字,不只是低年级的事情,不能在低年级苦练、死练,巴望在低年级就练就写字能力,毕其功于一役。

二是“识字”与“写字”分写。“识字”与“写字”密不可分,前后放在一起称说无可厚非,但是“识字”与“写字”又不是一回事,连在一起,确不妥当,容易使人产生“写字”不是一户人家、与“识字”一起才是一户人家的错觉,看轻写字的地位,以致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容易出现“以识主写”、“以识欺写”,甚至“以识代写”不良倾向。新版课标在这里,甚至全文,在“识字”与“写字”一起称谓时都用顿号将二者隔开,使之各自成“家”,提示我们:“写字”与“识(识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作文)”、“说(口语交际)”、 “习(习惯)”一样,并称语文七大能力,应该给予应有地位,给予高度重视。

就整体来看,写字具有固知、启智、育德、冶情、炼意、修心、养性、健身等功能。写字的作用小到帮助人们阅读作文、修心养性,大到关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就语文教学内部来看,在语文七大学科能力目标和项目(识、写、读、背、作、说、习)中,“写字”对于学生来讲,是最需要的,是处于奠基地位的能力。“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甚至是义务教育的奠基性工程,是保底性项目。可以说,在小学阶段怎么重视写字、写字教学都不过分。也可以说,没有写字教学的语文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没有写字教学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其实新课改前对写字还是很重视的,1998年教育部为此专门制订下发了义务教育《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并在开头强调:“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作用。”对小学生写字、写字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就做了准确定位。可惜实验稿课标没能很好继承和发展这种思想,给写字和写字教学应有的“法定”地位,以至于在实验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块质量和水平在许多地方和学校没有提高反倒下滑。修订版课标在深刻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及时重新完善写字教学定位,必能促进各地普遍提高写字教学质量和学生写字能力。

二、要求更加明确

1、明确提出书写质量要求。修订版课标多处旗帜鲜明加以书写质量要求——“提高书写质量”“力求美观”“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从中不难看出,修订版课标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要增强学生的练字意识,避免机械重复训练,提高练字效果;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写字的指导,实行全程指导;教师要确保学生有效写字的时间,扩大学生练字范围,注意在实践中练字,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时时处处注意写好字。提出“力求美观”“书写流利”新目标、新要求。

2、对不同年级段提出新的具体要求。1-2年级增加“有主动写字的愿望。”“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各学段增加“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到了5-6年级提出“力求美观”“书写流利”要求。“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的评价,当以本标准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减少错别字。”过去课标规定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要求会写的汉字对象不确定、数量模糊。现在这些具体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体现了写字的重要性、阶段性,具有可操作性,为写字教学提供了新的规范,提示了策略。

三、安排更加科学

修订版课标在目标的确定和内容调整上更趋合理,走向科学。

1、书写字数合理调整。

一是写字总量微调。汉字识和写的总量乍看似乎没有变化,但其实还是有细微的变化。修订版课标规定在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实验稿课标则规定“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可见对写字量的要求更明确并略有提高。过去教学会写的字量保底数和上限数可以小于或大于2500个,而现在的保底数和上限数是2500个。这既有利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减负,又有利于书写常用汉字对象的研究与确定,提高科学性、避免随意性。

二是年级段写字量较大调整。虽然汉字识、写总量变化很小,但是小学阶段不同年级段的写字量的调整却很大。现规定: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原为1600-1800个),其中800个左右(原为800-1000个)会写;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原为2000个)左右会写。1-4年级累计减下来400个生字,增加到5-6年级去写。可见,现在要求会写的字量,小学低年级段、中年级段均比过去要减少200个左右,平均每学期减少50个左右,等于每学期少写5-6课生字或每课平均少写2-3个生字。小学高年级平均每学期增加100个,平均每课增加4个左右生字。

这样的合理重组,无疑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减负和健康,有利于提高写字质量和效率,又有利于改进教学。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手的骨骼、肌肉比较稚嫩,握笔容易疲劳、酸软,写字的平衡力、保持力、和谐度、整体性等都很低,过多写字、过高质量要求都不适合小学低中年级书写实际,只会适得其反,科学的做法就是如现在规定的小学低中年级要“少写多认”。小学高年级写字量大幅增加、写字地位和要求提高,语文课教学任务和内容发生了变化,逼使广大教师要去探究如何适应新变化、新要求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法。

2、书写汉字分级确定。新版课标在对小学阶段写字量进行合理调整的同时,根据年级段的不同,对书写的常用汉字进行了确定。新版课标新增两个附件: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字表二)”。基本字表中有300个基本字。对于这些字的特点和教学处理,课标指出:“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这些字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共收常用汉字3500个,根据它们在当代各类汉语阅读材料中的出现频率和汉字教学的需要,又分成两个字表。提供这样的字表,便于在教材编写中安排汉字教学的设计,也便于开展对汉字教学的评估。课标指出:“字表一(2500个)可作为第三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评价的依据。”如此分级安排,实现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无疑更合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汉字的特点,合乎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提高教学实效。

因为过去实验稿课标没有做这样的要求和安排,学生识和写的生字在教材中层次性、阶段性不强,难写的字在教材中低年级大量存在,师生吃尽了苦头,经常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书写效果欠佳。现在从源头上对问题进行根治,相信与之相配套的修订版教材使用之后,广大师生会大为受益。

3、电脑键盘输入汉字不提。新版课标删去了实验稿“第二学段目标”中的第五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删除的虽为一处一点,但其意义非常重大。其一,有利于人们重视写字。新课改以来,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写字教学有所削弱,学生写字能力和水平有所下降,其元凶之一在此。不少教师模糊、淡化写字重要性认识的重要理由和依据之一就是这儿。——连语文课标都倡导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了,还强调写字、重视写字教学干什么呀!卖白菜的同时吆喝卖胡萝卜,那白菜还能卖得好吗?这一条容易干扰、误导语文教学、写字教学,不利于重视、加强写字教学,提高学生写字质量和水平。其二,有利于明确语文教学、写字教学目标任务。键盘录入汉字固然是当今和未来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是当今和未来人的基本素养之一,肯定非常重要。但这不是语文学科的事情,更不是写字教学应有目标和内容,语文教学责任田里,没有这项种植任务。实验稿课标写上这一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语文教学、写字教学认识的模糊。

课标对写字教学新的定位和规定,对广大教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重视学生写字,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书写素养和写字教学指导能力,才能指导好学生写字。

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随着修订版课标连同教育部之前的书法指导意见的发布施行,写字教学一定能够得到重视加强,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和水平一定能够得到普遍提高,素质基础一定能得到夯实。

 

转自千人桥中学校网

编辑:葛超飞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舒城县干汊河中心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舒城县干汊河中心校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舒城县干汊河镇九龙塘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